大肚區:瑞井社區

字體   小 中 大 
作者:

沿著大肚山驅車南下,乾燥的紅土氣味隨著不斷吹送的風入人心肺。轉個彎走進曲折蜿蜒的小巷弄,紅磚老厝,與大樹下、屋簷下乘涼聊天的阿伯、主婦們,舊時的傳統農村生活,在這裡彷彿不曾受到打擾。由於此地土壤貧瘠、水分蒸發量高,早期開墾不易,聚落西南谷地的三口井泉,是所有居民的維生命脈,昔日常可見到排隊取水的畫面,被稱為「井仔頭」,即今日的「瑞井里」。


初夏造訪瑞井巷,土地公廟前3 棵百年緬梔花老樹盛放著白中帶黃的雞蛋花,清新的花形與隨風而來的淡淡幽香,吸引無數旅人留連駐足。繼續往前鑽進小巷裡,由老黃槿樹懷抱著的下行階梯悠然出現,濃蔭之下滿布落葉的木階梯,人行稀少、蟲鳴四起,和外面大馬路上經過規劃的步道入口相比,更添些許的神秘感,行走其間便能遇見山谷中的百年古井。
瑞井古井共有3 口,在早期滋養了整個聚落。第一口井是居民的生活飲用水( 前井),第二口井是儲水井( 中井),第三口井則是洗衣用的長渠( 後坑);今日雖已漸失功能,但走在古樸的步道上,周圍有老相思樹相伴,時而望見山邊泉水湧出,與古井邂逅的同時,讓人默默感受到早期居民克難的生活方式與堅韌的生命活力。
回到紅磚厝聚落,在一個看似不起眼的角落,設有「彈孔紀念區」與懷舊的「土埆厝展示區」。二次大戰末期,日軍採用自殺飛機炸彈攻擊美國戰艦,從大肚山望高寮機場起飛,出征戰機皆一去不回,十分慘烈;而當時美軍已開始密集轟炸臺灣中部,並集中火力攔截起飛的日本戰機,鄰近地區飽受流彈襲擊之苦,瑞井因而留下了多處當時遭到轟炸或掃射的遺跡。彈孔區一旁的土埆厝,經整理後重現了臺灣傳統農村風貌,空間的設計配置,搭配隱藏其間的裝置藝術,饒富創意與趣味。

編輯: / 潤稿:
我要回應 我要回應  發表到Plurk 發表到twitter 發表到Facebook 轉寄給好友 友善列印
上一景點 | 磺溪書院
下一景點 | 頂街萬興宮
  • 瑞井的紅磚老厝,家戶門外仍可見昔日貯水的水缸。
  • 石鋪設的挑水古道,仍保有昔日古樸的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