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岡區:社口萬興宮

字體   小 中 大 
作者:

社口萬興宮創建於清雍正12 年(西元1734 年),奉祀主神為天上聖母,是北臺中地區最早建立之媽祖廟,為神岡地區民間信仰中心。近300 多年來社口萬興宮香火鼎盛,隨著萬興宮祭祀圈之擴大、信眾漸增,經過不同時代的地方士紳如呂世芳、林振芳、林佐璿、林喜慶等人的整修、擴建、遷建,才有今天金碧輝煌的社口萬興宮。


社口萬興宮的歷史可追溯到清雍正12 年,清廷為了褒獎巴宰族頭目潘敦與通事張達京多次協助官兵平定地方亂事,特別准許潘敦與張達京等人赴省城福州,於雍正皇帝57 歲大壽當天(10 月30 日)叩祝萬壽。潘敦與張達京一行人赴省城福州途中,潘敦特地前往湄洲天后宮恭請媽祖神像「老三媽」,返臺後潘、張2人共同於社口瓦窯腳創建萬興宮。萬興宮名稱之由來,相傳為取潘敦之子潘士萬、潘士興2 人「萬」、「興」之名而來。數百年來,社口萬興宮於農曆3 月23日天上聖母聖誕當天舉辦遶境活動,祈求天上聖母保庄佑民,由二媽(軟身媽祖)、老三媽、五媽分坐3 頂鑾轎遶境社口里、大社里、岸裡里、社南里、三角里5 里,為地方宗教信仰之盛事。
此外,後人為了紀念拓墾神岡有功的通事張達京,特別在萬興宮二樓供奉他的長生祿位。
清雍正3 年(西元1725 年)清廷任命張達京為岸裡5 社總通事。張達京曾與潘敦共同率領巴宰族人協助清兵平定大甲西社亂事,由於巴宰族每戰皆捷,使得張達京與潘敦2 人聲望如日中天。張達京除了平亂有功外,並在雍正元年與潘敦簽定第一次「割地換水」條約,開啟了漢民族運用建造水利設施換取平埔族土地所有權的濫觴。
張達京取得土地所有權與水利開鑿權後,漢族移民開始大量湧入,進一步加速神岡地區的開墾,也奠定日後工商繁榮之丕基。萬興宮的興建與供奉張達京的長生祿位,正記錄著神岡地區漢人的開拓歷史。

編輯: / 潤稿:
  • 開荒拓墾多勝景 百年稻鄉拚轉型
  • 社口萬興宮奉祀天上聖母,是北臺中最早建立之媽祖廟。
  • 媽祖遶境活動為地方宗教之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