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埔區:大甲東蛇窯

字體   小 中 大 
作者:

自福爾摩沙高速公路(國道3 號)外埔(大甲)交流道出口右轉,即可抵達外埔的信仰中心東龍宮。東龍宮因道路拓寬而遷建,廟貌高聳華麗。清乾隆10 年(西元1745 年)巡臺御史六十七(清朝滿洲鑲紅旗人,姓氏不詳,字居魯。乾隆9 年以給事中差任滿籍巡臺御史,並與漢籍巡臺御史范咸重修編訂《臺灣府志》。其他編著有《游外詩草》、《臺陽雜詠》、《臺海採風圖考》及《番社採風圖考》等。)命畫工繪製12 幅「番社采風圖」呈獻皇帝,其中一幅為本地的「東社織布」,此地為昔日平埔族大甲東社的聚落。


大甲東雙湖沉殿了大量高黏性的陶土,這些陶土經得起高溫燒製,早在清代已有「磁窯」燒製陶器。加上福州陶師精湛技藝的傳承,讓「大甲東陶」打響名號。
日明治35 年(西元1902 年),福州黃石村的陶師林景洄追隨族人來到大甲東製陶,自蓋窯廠燒磁,產品很受歡迎,因而大發利市。數年後林景洄回福州,窯場數度易手,俗稱「內窯」,民國50 年更名「一成陶器工廠」,轉為經營陶土練製與批發,為臺灣有名的批發商。
後來林景洄再回大甲東創設「外窯」,昭和12 年(西元1937 年),日本與中國政局緊繃,外窯一位師傅在牆上寫了「中華遊世界」5 字,引起日警的注意,林景洄決定將陶廠轉讓手他人經營,最後陶器不敵塑膠容器,而慢慢轉為個人創作。目前全長82 臺尺的蛇窯建築仍完整保存著,只是以蛇窯燒陶已不復見。

編輯: / 潤稿:
  • 坡崁上奮鬥的果實
  • 陶藝家陳文寬的漆陶。
  • 外窯舊蛇窯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