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路線

縣市介紹

臺中 大墩 文化城   

      「臺中」這個地名,是日明治29年(西元1896年)日人治理臺灣時,重新調整行政區域才出現的地,至今僅百餘年。
然而,在清代雍正年間,由張達京所組成的「六館業戶」,已進入今臺中地區開墾,所開鑿的水圳灌溉臺中平原,吸引大量的漢人來到臺中地區拓墾,地饒民富,形成以同姓氏或同祖籍所組成的村莊。
今位於豐原一帶的葫蘆墩圳、八寶圳等,至今仍是臺中重要的灌溉水圳。走一趟臺中市的水圳之旅,體驗先民拓墾的精神與智慧。
       清同治、光緒年間,臺中出現了許多經典的古厝民居,如摘星山莊、筱雲山莊、社口大夫第及豐原的萬選居等,這些民居,都是先民拓墾所留下來的文化資產。大陸的民間信仰隨著先民的入墾而傳播,在臺中各地興建廟宇, 其中著名的媽祖廟有南屯萬和宮、旱溪樂成宮、大肚永和宮、萬興宮、梧棲朝元宮、豐原慈濟宮及大甲鎮瀾宮等,而廟宇是民間藝術的殿堂,臺中的廟宇、宗祠等建築,是了解地方發展脈絡最好的見證。清光緒13年(西元1887年)臺灣建省,當時省城即建於今臺中市區,可惜,後因故而遷建臺北府,雖然如此,但仍為臺中的城市規劃與重要性留下歷史的註解。目前,在市區仍留存省城時的北門樓與考棚遺跡。
        走在臺中市區的街道,這座日據時期臺中州廳的所在地,是當時臺灣第一批都市計畫的城市之一,棋盤式的街道規劃仍保留百年前的都市空間。現代化的城市規劃與西洋建築林立於街頭曲巷中,臺中州廳、市役所、臺中州立圖書館、臺中火車站等建築,讓這座城市別具風味。
臺中素有「文化城」之美譽,時值臺中市、縣合併之際,將原臺中市的8個區與原臺中縣的各鄉鎮合併升格為直轄市。今大臺中市的範圍北至大安溪,南至大肚溪,這塊土地的歷史發展本是密不可分。此次《走讀臺中》一書,我們規劃了33條路線,即以升格後的大臺中市為範疇,能夠將臺中市的文化底蘊呈現給讀者,更具意義。

人文、自然、產業寶藏 盡在臺中

       大臺中地區涵蓋了大安溪、大甲溪及大肚溪流域及所沖積盆地、平原、濕地海岸,源遠流長,孕育大自然萬物與人類文明文化,自有人類活動以來,至少可以向前推到4千5百年前的牛罵頭文化,甚至到4萬年前的網形文化,先民逐水而居、開啟山林,無論來自南島語系的原住民、大陸的漢民族,抑是300多年來不同國家的統治與管理,為這一塊土地留下既多元又豐富的文化資產,造就了一個多元族群文化與產業發展的臺中聚落城市。
清雍正元年(西元1723年),岸裡社通事張達京與土官潘敦仔協議以「割地換水」方式,自豐原朴子口築埤,引入大甲溪水灌溉,於是展開臺中盆地的開疆闢地,200多年來,這些水圳豐沛的水流依然游走在大臺中的每一個角落,隨著國人休閒旅遊風氣提昇,水圳的角色逐漸從民生灌溉用水轉變成兼顧人文生態產業的水圳,提供自行車車道及自然景觀步道等多元功能用途,繼續訴說著先民開圳墾地的故事。
      大臺中擁有傲人的自然景觀、豐富的人文及多元的產業發展,原臺中縣依地理環境分山、海、屯3個區域,共21個行政區,山區涵蓋豐原、潭子、大雅、神岡、后里、東勢、石岡、新社、和平;海區包含大肚、龍井、沙鹿、梧棲、清水、大甲、大安、外埔;屯區則包括霧峰、太平、大里、烏日。這些區域隨著聚落的發展,從早期原住民到漢人大批入墾臺灣,開圳墾地,無論丘陵盆地、平原海岸,開闢了廣闊的田園,建造無數的原住民、農村或漁村聚落,多年來,留存許多珍貴自然景觀、水圳、宅院民屋、遺址、遺跡、生活工藝、宗教禮俗、美食小吃、產業等文化資產。

       泰雅族傳統部落文化與編織工藝、八仙山、大雪山、東勢林場的森林佳境、臺灣櫻花鉤吻鮭、谷關溫泉、東勢巧聖仙師廟、新社白冷圳、石岡土牛客家文化館、東豐綠色走廊、豐原萬選居古厝、編織工藝館、漆藝館、神岡筱雲山莊、氣球博物館、潭子摘星山莊、大雅小麥文化節、后里毘廬禪寺、外埔劉秀才古厝、大甲鎮瀾宮媽祖文化節、稻米產業文化館、大安溫寮溪大安水蓑衣、清水牛罵頭遺址、高美濕地、梧棲朝元宮、真武宮、沙鹿麻園十二庄之旅、龍井水裡港福順宮、東海藝術街坊、大肚磺溪書院、霧峰林家文化園區、太平古農莊文物館、大里杙老街、烏日聚奎居陳宅、高鐵站等豐富的人文、生態、
產業文化與景點,都很值得大家親臨探索體驗,就讓我們跟著《走讀臺中》專書一起去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