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墩宗祠與寺廟:張家祖廟

字體   小 中 大 
作者:

張家祖廟位於安和路,是奉祀入閩開基祖張文通的宗祠,祖籍福建漳州府平和縣馬堂田背鄉,張姓後裔分布在大雅橫山、西屯下七張犁至大肚臺地東麓,以種植水稻業為主,是清初漢人開墾大肚山麓的重要地區,為當地農村聚落建築及宗族凝聚力的重要移民歷史。


古人說「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說明水是維繫人類生存空間的重要元素,居住環境要有「引水界氣」的風水觀。張家祖廟,坐落於大肚臺地東麓,筏仔溪西岸間,前有半月池後有果樹,引溪水流過宅前,背山面水,風水極佳。
張家祖廟為平面簡單的四合院、雙進雙護龍的矩形空間組合。以中軸線區分左右,正身及內護龍格局雖相同,但格扇門、外牆斗砌、花窗、山牆與鳥踏左右邊作法都不同,這是因為建造時請2 組不同的匠師對場做,所以手法有別。而左外護龍門樓為翹脊,右外護龍屋頂用稻草,左外護龍比右外護龍長78 公分,原來左邊為地主所居,右邊為佃農所住,為區分地主與佃農的差異地位,而以不同的建築方式詮釋。張家祖廟是座高度反映當代建築風格、自然環境應用與人為關係互動的建物。
進入三川殿,抬頭可看見錄事牌,將日明治37年(西元1904年)祖廟建築時的經費、開工、完工等記錄於木牌,懸掛在樑上,讓後代子孫知道此建物的建造歷史軌跡。
宗祠是移民社會發展過程中重要的文化資產。清同治年間移民者生活穩定後,張氏族人透過定期祭祀祖先的儀式,以強化宗族向心力。張文通的後裔,因為派別不同,全部族人無法同時參與祭祀活動,故分成多個「祭祀陣會」,於春、秋、冬季分別辦理,以利眾多的陣會祭祖活動,與臺中市其他宗族不同之處,反而成為本廟特殊的祭祀特色。

編輯: / 潤稿:
我要回應 我要回應  發表到Plurk 發表到twitter 發表到Facebook 轉寄給好友 友善列印
上一景點 | 張廖家廟
下一景點 | 林氏宗廟
  • 張家祖廟為雙進雙護龍的建築格局。
  • 由三川殿看往正殿,屋頂為燕尾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