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區 三:清華大學

字體   小 中 大 
作者:

  清華大學─水木飛羽話清華,科技生態並存育人才


  矗立在路旁,由清大委託知名雕塑家楊英風創作的白色「書冊」標誌,雖然有點孤單,卻是讀書人「出淤泥而不染」的風骨寫照,彰顯清大所強調的自由學風、校園民主精神,畢業學生總愛結伴留影,藉此自勉。


  這所肇基於北京清華園,因戰亂不斷遷徙,經歷過長沙、昆明,最後擇定新竹建校的清華大學,經歷半世紀耕耘,早已揮別在台復校時所肩負的原子科學研究任務,成為理工、人文並重的研究型大學,畢業校友活躍各界,其中以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最為耳熟能詳。


  進入校園,展現的就是「水木清華」的自然景觀,寬闊的大草坪讓人心曠神怡,學生社團經常性舉辦熱鬧的嘉年華會,並歡迎社區居民共襄盛舉,只見大人、小孩在綠地上天馬行空、盡情奔跑,鴿子、麻雀無視人類的存在,自由跳動,樹上松鼠沒事就跳下地面,冷不防從你身邊溜過,讓人驚奇不已。清華人莫不以豐富的生態資源為傲,視為校園一大特色。讓民眾不用進入深山叢林,就能親近大自然。校園規劃室主任李雄略教授策劃出版的「水木飛羽話清華」,到民國98年7月底已印刷至第三版,可見受重視程度。

  佔地88公頃的清華園內有山坡、樹林、溪流、湖泊,地理環境多元,孕育著豐富的生態系統,成功湖、昆明湖、相思湖、梅園,各有風光。愛鳥、愛自然的師生,組成自然保育社,長時間觀察各種物種,建立起木本植物、野鳥、昆蟲、兩生與爬行綱動物名錄。多年前加拿大保育人士聞風前來考察台灣稀有鳥「黑冠麻鷺」,從育雛、亞成鳥(介於幼鳥與成鳥之間)及成鳥,一睹為快。整座校園宛如一所渾然天成的自然生態教室,能夠如此「自然」,全拜「不准砍樹」的校風所賜。

  細數清華歷史,從大陸時期到台灣,「壽與國同」的百年歲月,見證了中國近代史最動盪的波瀾。前身是利用美國退還部分庚子賠款,在民國前1年(清宣統3年),於北京西直門外「清華園」創辦的「留美學務處」「清華學堂」,做為考選留美學生的預備學校。民國元年,「清華學堂」改為「清華學校」。民國3年,梁啟超到校演講,引述易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勉勵同學,從此校訓即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後因戰亂遷徒,直到民國45年,在新竹赤土崎復校,初期為肩負國家發展使命,配合中美兩國訂立的原子和平用途協定,成立原子科學院,隨後再成立理、工學院。民國50年, 具有壹千功率的水池式核子反應器(原子爐)完成初步臨界運轉,開始作業,教學研究外也展開原子能和平推廣工作,立下台灣進入原子能時代的里程碑。無奈國際核能政策更替,核能人才逐漸失去市場競爭力,因此發生科系名稱被迫更改的插曲。

 

編輯: / 潤稿:
延伸閱讀
庚子賠款
黑冠麻鷺
梅園
  • 清大成功湖畔涼亭可全覽湖景。(攝影:王妍恩)
  • 清大成功湖景色優雅。(攝影:王妍恩)
  • 由于右任大師題字的「梅園」石碑。(攝影:王妍恩)
  • 每年初春,梅園的梅花盛開情景。
  • 冬季梅園有另一種風情。(攝影:王妍恩)
  • 來自大陸北京清華大學的清華園造景,象徵著傳承意義。(攝影:王妍恩)
  • 清大校門口的白色「書冊」精神標誌,讓畢業生駐足留念。
  • 清華大學校園展現水木清華的自然景觀。(攝影:王妍恩)
  • 清大校園矗立的雕塑藝術作品「無言的對話」是由日本雕塑大師新宮晉創作。(攝影:王妍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