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間鄉:白毫禪寺

字體   小 中 大 
作者:

白毫禪寺─品味生命的美學
白毫禪寺位於萬丹村含光山上,於民國78 年由釋禪心法師所創建,是一座古樸具唐朝風味,以灰色為主調的巍峨建築。它沒有一般寺院的金碧輝煌或雕梁畫棟,卻有著濃濃的禪意與澄淨之美。
白毫禪寺的情境是生命美學,在這兒的每樣東西都有它的生命、故事,只要用心傾聽,就能與內心深處的聲音真誠對話。寺院四周植滿桂花、玉蘭花、冬梅,皆是白色花朵,象徵清淨不與人鬥艷。其中又以桂花為最,每一棵樹上都掛滿了「樹上法語」,漫步其間,信手可讀可思,淡淡的桂花香隨風飄來,似也帶走了紅塵雜念。禪寺最前端有座巨大醒鐘,一旁垂掛著粗壯的鐘杵,可讓遊客扣鐘發願;站在醒鐘的樓臺前,遠眺八卦臺地和高速公路,視野遼闊,美景盡收眼底。
禪寺廣場前是3座清雅的木造佛殿,依序是中央的天王殿、右側大願殿、左側大悲殿,有迎賓、發願、養慈悲之意。沿著廣場前的石階拾級而上即是大殿,上頭題句「度一切苦厄」,而不稱「大雄寶殿」,是為著讓塵俗大眾的心靈更易接近佛法。禪寺大殿是法華經的立體呈現,有兩尊如來、兩尊菩薩互相對話,十二位菩薩、十大弟子一旁聞道聽法;殿裡垂吊著「暮鼓晨鐘」,早晚課在梵音中都得敲108遍。二樓後壁上,石刻著鎮山之寶《金剛經》全文,靜心誦讀,更覺佛法精深奧妙;抬頭仰望每個簷角垂吊著風鈴,清脆的鈴聲在寂靜的寺院中飄散開來,心也跟著澄淨了下來。
白毫禪寺不為佛菩薩而蓋,也不為修行人修道而建。開山師父釋禪心法師早年走訪全臺監獄弘法,有感於生命若能及早種下善根,就不會迷失方向,因此為了給迷惘、煩惱、痛苦的心一個安住、無染的場所,而創建了白毫禪寺。禪寺創建後的前十年,辦過無數次的「國中無塵營」,引導行為偏離正軌的學生,重新找到向上、向善的力量;於民國84 年至88 年間(九二一大地震之前)又與臺北市教育局合辦「中途學校─白毫學園」,安置無數國中中輟生,由出家師父一對一認輔,從身教、情境中,帶出孩子的感動,使他們重拾信心,再度出發。
白毫禪寺─你我心靈的家。大殿左側荷花池畔的石碑上寫著:「給痛苦無助的心,給迷惘勞累的心,給憂傷悲痛的心,給猶豫不安的心一個休息的地方,藉由暮鼓晨鐘的啟示,求悟一顆定靜的心,再踏上旅程重新出發,追求圓滿人生。」這充滿生命美學的佛寺,歡喜而來,歡喜而去,它是菩薩的悲願,人道的休息站。



編輯: / 潤稿:
  • 喝一杯好茶,飲一壺濃濃人情味
  • 充滿生命美學的白毫禪寺。
  • 巨大「醒鐘」可讓遊客扣鐘發願。
  • 廣場前的「天王殿」有迎賓之意。
  • 大殿是《法華經》的立體呈現。
  • 鎮山之寶《金剛經》全文。
  • 佛寺簷角上的風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