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祭之旅:老大公廟

字體   小 中 大 
作者:

  從臺北沿著中山高速公路北上,當車子穿過大業隧道,迎面而來的是中元祭宗親會所立的中元祭立圖,市區主要道路、田寮河畔旗海飄揚,寫著「慶讚中元」的燈籠成串高掛在路旁,把市區點綴得光彩燦爛,農曆7月的基隆顯得格外熱鬧,熱鬧之中又夾雜著些許悲憫與虔誠祈福,這就是名聞遐邇的「鷄籠中元祭」。


  鷄籠中元祭正式儀典由農曆6月29日的開燈夜揭開序幕,一直到8月1日下午的關龕門結束,大大小小的活動,共有15項。其中開燈夜、開龕門與關龕門都在老大公廟舉行,可見老大公廟在整個祭典活動中所占的重要地位。老大公廟位在樂一路,舊稱「老大公墓」,是清末收埋械鬥死難的漳泉移民骸骨之處,原建於高砂公園。日據時期,日人藉整修河岸之名,打算廢除,幸好地方仕紳楊火輝將之遷移至石山(今嘉仁里地段),名之為「開基義民祠」。


  民國49年輪值主普林姓宗親會集資加以修建,改稱「老大公廟」,地位由「祠」提升為「廟」,以示死難者對地方開拓有功。後來因長期無人維護,於64年由地方集資整建,命名為「基隆市開基老大公廟」,成為每年中元祭開始與結束的地點。


  農曆6月29日開燈夜起,整面的燈排把老大公廟四周裝飾得光彩奪目、紅光一片;7月1日午後的開龕門,更是香火裊繞,賓客雲集,把小小的廟埕擠得水洩不通。開龕門儀式,就是俗稱的開鬼門,將關在鬼門內的好兄弟們放出來,接受人間的饗祭。照例在各單位祭拜後,老大公廟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將裝有鑰鎖和登記簿的錦盒交給市長,再由市長轉交給輪值主普宗親會的主任委員,主任委員在登記簿上簽名後,與市長等共同開啟龕門。


  當第二道龕門開啟的剎那間,總是吸引無數的鎂光燈閃爍,為全國各媒體爭相報導的新聞焦點。整個7月份是好兄弟接受人間饗宴的限期,不過,基隆人多了一點人情味,將關龕門的時間延後一天,8月1日下午才舉行關龕門儀式,要讓好兄弟多一些時間留連人間。



編輯: / 潤稿:
我要回應 我要回應  發表到Plurk 發表到twitter 發表到Facebook 轉寄給好友 友善列印
下一景點 | 慶安宮
延伸閱讀
尪公無過嶺
  • 老大公廟1
  • 老大公廟2
  • 老大公廟3
  • 老大公廟4
  • 老大公廟5
  • 老大公廟6
  • 老大公廟7
  • 老大公廟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