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地布部落
            

卑南鄉 一:卡地布部落

字體   小 中 大 
作者:

卡地布部落─原住民傳統文化復振的楷模


  離知本火車站不遠,有一個卡地布部落傳統文化園區。園區內設置有瞭望台、巴拉冠(卡地布青年會所)、三大氏族祖靈屋、達古範(青少年聚會所)等傳統建築。巴拉冠嚴禁婦女和小孩進入,達古範則女賓止步,這並不是性別歧視,而是早年處於對外戰爭的情況下,所發展出來對女性保護的措施。除了傳統建築外,也有活動中心,作為部落的辦公場所,傳統屋是準備讓遊客體驗傳統文化的地方。


  卡地布部落是卑南族「石生」系統的部落之一,由瑪法流、巴卡魯固、邏發尼耀3大氏族組成,傳統上為母系社會,有獨特的傳統文化和祭儀活動。


  台灣光復後,在外來強勢文化干擾下,部落的傳統祭儀曾一度中斷。後來在曾建次神父(西元1942年生,現任天主教輔理主教)的努力之下,部落凝聚意識,恢復了傳統的巴拉冠,以及中斷30年的少年會所訓練。民國87年台東縣卡地布文化發展協會成立,陸續恢復了失落多年的少年猴祭、狩獵祭、潑水祈雨祭、收穫祭等歲時祭儀, 並編印了《卑南族卡地布部落文史,傳統祭儀篇》一書。收穫祭中的勇士舞遊街祈福,是卡地布部落的特色。


  部落內有一座知本天主堂,是天主教最早成立的卑南族教堂。教堂的裝修和配備,富含卑南族的傳統文化,於民國93年被台東縣政府登錄為歷史建築。教堂是鋼筋混凝土結構,由外而內的裝飾木雕,都是卑南族文化的展現。教堂內的地面用石板鋪成,主要空間也是用石板堆成。祭台邊緣刻上卑南族圖騰,讀經台以「藤」為柱,十字架的背景材料是桂竹和檳榔樹。教堂周圍有石板故事圍牆(建堂歷史和卑南族神話故事)、聖母亭、費道宏神父紀念碑、苦路聖像景觀區等,是原住民文化融入西洋宗教的典範,由盧華昌教友帶頭施作。


  欣賞卡地布部落的同時,也要欣賞一下原住民的工藝坊,才算不虛此行。原住民的手工藝,近年來逐漸竄紅。但早期的原住民工藝製作,僅是為生活上所需的基本技藝。規劃、設計知本天主堂的盧華昌,在知本天主堂修建過程中,投入相當多的心血,10年左右的做中學,技藝也日漸進步,舉凡陶藝、木雕、石板屋建築、公共藝術品設計等,都有水準以上的表現。他的夫人洪瑞玉,也精於原住民編織藝品和服飾製作,以原住民傳統生活圖案或圖騰繡在背心、帽子、頭巾、手提袋、背袋、手機袋、眼鏡袋、名片袋、桌巾等成品上,因深具文化內涵,頗受大家喜愛。夫婦二人以家族名稱開了喀達德伴包哇工作室。


  除此之外,還有曾進一的卑南族石生系統石板畫廊、陳彩蓮的原始手工坊、周玉蘭的法拉立優司工作室、廖賢英的知本文化工作室、陳明星的噹工作室、曾文財的古拉麥工作室、林志明的伊命工作室、馬秋的法拉撒工坊等。其中的法拉撒工坊,以石頭彩繪創作為主,創作概念,是將卑南族的石生傳說,轉述在一顆顆溫潤圓滑的石頭上,再將這些「石頭」彩繪做成項鍊、手鍊、手機吊飾等裝飾品,法拉撒就是卑南語石頭的意思。


 



編輯: / 潤稿:
延伸閱讀
知本天主堂
盧華昌與教堂建築
  • 戀上知本美人湯台東出名溫泉鄉
  • 卡地布傳統文化園區
  • 瞭望台和巴拉冠。
  • 三大氏族祖靈屋。
  • 達古範。
  • 卡地布部落文化園區的活動中心。
  • 卡地布部落的傳統屋。
  • 卡地布勇士遊街祈福。
  • 知本天主堂。
  • 知本天主堂的裝飾木雕。
  • 石板故事牆。
  • 盧華昌與教堂建築
  • 教堂聖壇。
  • 盧華昌的作品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