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西五條港:水仙宮市場

字體   小 中 大 
作者:

  水仙宮市場設立於民國48年,民國74年曾發生大火,改建為今日的樣貌。每天早上是家庭主婦買菜、購物的地方,人潮非常擁擠。但中午過後,買菜的人潮就逐漸減少。到了下午,大部分攤販都已收市,只剩下周邊少數的店家尚有營業,市場內變得昏暗。但是市場外則是愈接近中午,人潮就越聚集,因為水仙宮市場的周邊也是臺南美味小吃的集散地。


  早期廟埕就是攤販聚集的場所。日據時期,日本人借用水仙宮廟埕興建市場,臺灣光復後由市府改建為永樂市場,而市場緊鄰香火鼎盛的水仙宮,市民習慣上皆以水仙宮市場稱之,於是才更名為「水仙宮市場」。水仙宮位於五條港之一南勢港港口,清康熙54年(西元1715年)興建,主祀大禹、項羽、寒奡(音ㄠˋ)、屈原、伍子胥,俗稱為「一帝二王二大夫」。水仙宮的建築宏偉瑰麗,雕樑畫棟,精緻絕倫,雖曾歷經多次的整建、重修,仍能維持宏偉的廟貌,主要是得力於三郊之資助。水仙宮鼎盛之時,廟堂前後三進,氣勢雄偉,但到日據時期,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關係,為闢建防空用地,因而拆除了中、後殿。光復後,信眾合力重建成今日的樣貌,但因侷促於市場攤販之中,已難窺見木作石雕的精美細緻,但廟前的一對抱鼓石雕工精美,值得細看。早期臺灣與大陸之間的船隻往來頻繁,因海上風險大,為求能夠平安抵岸,從事海上貿易的郊商及船員,都祭拜水仙尊王。據傳,在海上發生船難時,只要船員披散頭髮、眾口齊發征鼓聲,並且手持筷子做划船狀,就能化險為夷,稱為「划水仙」。由於時代和科技的進步,這種傳說已逐漸被人淡忘。


  五條港興盛時期,水仙宮前帆檣雲集,從清代的古詩:「日暮數聲欸乃起,水船都泊水仙宮」,可看出水仙宮前繁榮熱鬧的景象。但是在南勢港港道逐漸淤塞後,水仙宮前的繁華景象也隨之改觀,熱鬧風光遠離,滄海桑田,變化之大,令人唏噓!



編輯: / 潤稿:
  • 水仙宮市場1
  • 水仙宮市場2
  • 水仙宮市場3
  • 水仙宮市場4
  • 水仙宮市場5
  • 水仙宮市場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