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西五條港:藥王廟

字體   小 中 大 
作者:

  藥王廟草創於臺灣收入清朝版圖的第二年(清康熙24年,西元1685年),在清代是府城重要的七寺八廟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軍大肆轟炸臺南,藥王廟片瓦無損,卻在民國58年因馬路拓寬而拆除正殿、後殿,只剩下前殿。民國75年重建,即為今貌。


  現在的藥王廟是一棟樓高3層的廟宇,由於進深很淺,顯得細而高,一樓的三川殿與正殿幾乎合而為一。正殿保存有清乾隆53年(西元1788年)臺灣知府楊廷理進獻的「福壽我民」匾,以及臺澎水陸官兵事務健勇巴圖魯蔡攀龍敬獻的木刻對聯。正殿除了供奉3尊藥王大帝神像外,左側供奉頗具傳奇性的媽祖金身;右側供奉臺廈道梁文科和臺灣道蔣允焄2人的長生祿位;三樓則有清嘉慶和道光年間的石香爐。廟前供奉五營兵馬處也立著一對清道光18年(西元1838年)刻立的舊廟柱及對聯;廟後亦立一塊清道光18年「重修藥王廟碑記」的石碑,文物保存完整豐富。藥王廟會供奉媽祖金身,有一段曲折的故事。


  清咸豐3年(西元1853年),北港媽到府城大天后宮進香,剛好發生戴潮春之亂,府城實施戒嚴,此時由北港南下的進香隊伍也到了府城,官方為防止盜匪假扮香客乘機混入府城,於是阻止進香隊伍入城,北港媽只好轉往城外的藥王廟駐駕過夜,天亮後始由大西門進入府城,到大天后宮進香。此後,北港媽祖到府城進香,都會先到藥王廟過夜,藥王廟為了迎接北港媽,因此供奉了一尊接駕的香案媽。



編輯: / 潤稿:
我要回應 我要回應  發表到Plurk 發表到twitter 發表到Facebook 轉寄給好友 友善列印
上一景點 | 海安宮
下一景點 | 金華府
  • 藥王廟1
  • 藥王廟2
  • 藥王廟3
  • 藥王廟4